东湖评论:免费门票不能变成“黄牛”的赚钱“利器”
一些原本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,却被“黄牛”炒出高价,成了他们牟利的工具。究竟怎么回事?记者连续几天登录国家博物馆的微信小程序,在点击“参观预约”页面后,发现七天内全都显示约满,根本就没办法进馆参观。记者在国家博物馆外随机采访了30位游客,发现只有2人是通过正规渠道预约进去的,而其他28人都是通过找“黄牛”加价进的博物馆。
原本这些博物馆并不收费,乃是向大众免费开放,只要实名预约即可入内,然而很多普通游客连续多日都预约不上,只得另寻他途,找“黄牛”高价买票,平白抬高了参观成本。而且,如此一来,免费门票就变成了“黄牛”手里的赚钱“利器”,其利用博物馆的预约规则漏洞和“抢票软件”抢占大量门票,再加价转手倒卖给游客,一张门票轻轻松松就能赚取数百元,简直就是在抢钱。
博物馆、科技馆、高校等都具有公益属性,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责任,目前除了少数场馆延续收费模式,绝大部分场馆均已向公众免费开放,游客无需付费即可进入。但是,离谱的是,那些热门博物馆、高校,门票数量均处于供需失衡,游客很难通过正常渠道预约成功,为了不耽误时间,往往就高价从“黄牛”手里购买,或者将身份信息交给“黄牛”代抢,后者的成功率极高,只是要多花几百块钱罢了。
从媒体暗访和网友反馈的信息看,大部分免费门票并未流入游客手里,而是沦为“黄牛”的赚钱工具,显然这是很不公平的现象,也属于浪费资源,增加了游客的旅游成本。对于“黄牛”非法倒票、扰乱市场的行为,应依法严厉整顿打击,追究法律责任。同时,还应完善预约规则,堵上系统漏洞,避免“黄牛”钻空子。
比如,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监测,判断识别“黄牛”的操作轨迹、IP地址,直接截断他们的抢票通道,使其无法利用软件抢票。同时,频繁捆绑他人身份证号、短期内多次抢票的账号,存在可疑之处,应限制其抢票。而且,预约规则还可以修订,在门票紧张的情况下,可以限制身份证号的抢票周期,例如成功抢一次票后,半年内不能再次抢票,从而实现流量调控,让更多人可以预约上免费门票。
博物馆属于公共资源,理当服务于大众,尽可能保障游客的免费参观需求,不能沦为“黄牛”的赚钱利器。所以,博物馆应主动采取各种措施,全力遏制“黄牛”倒票行为,并要优化预约、验票服务,在寒暑期、节假日等旺季时,适当延长开馆时间,增加预约数量,尽可能挖掘接待潜力,满足大众参观需求,让公共资源得到充分利用。
稿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作者:江德斌
责编:詹蔷【责任编辑:王舒娴】
热门相关:我真不是暴发户 新书 秦吏 战国明月 呆萌配腹黑:欢喜小冤家